未來層流潔凈手術室凈化系統建設與發展趨勢
華銳凈化工程 2019-06-24 19:40:02 閱讀
● 未來手術室什么樣?如何建設?又向何處發展?許多專家都在解讀這些問題,都在做這方面的講演。
● 專家談及的手術室發展趨勢大多以下幾點:
● 數字化一體手術室。
● 內聯網云平臺智慧網手術室。
● 手術室信息化管理平臺,兼容HIS、PACS等各系統。
● 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
● 專業化 、多元化、集成化、智能化、可視化、虛擬化、移動化、標準化。
的確,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賦予了手術室新的能與效,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推動了手術室創新與升級。信息化方向是未來手術室發展趨勢。
數字一體化手術室
人工智能手術室發展
虛擬手術室發展
機器人手術室
機器人手術室發展
未來手術室建設與發展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手術室建設與發展主要推動力是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還是手術實體?
良好的手術就是使患者受到最小傷害,安全、有效地切除病灶或修復身體上的缺損,以恢復或改善身體的功能。這才是手術室建設與發展的真正動力!
19世紀40年代形成的現代外科手術,其發展一直是基于手術技術、麻醉技術與感染控制的進步,推動了手術室模式沿革,不斷推進手術室建設、甚至改變了管理與運營的形式。
提出“以最小的手術傷害達到最佳的手術效果”的宗旨,世界衛生組織提出 “安全手術才能拯救生命(Safe Surgery Saves Lives)”與 “清潔衛生更安全(Clean Care is Safe Care)”,導出了對手術的實質要求。
手術實體發展的動力
手術技術、麻醉技術與感染控制發展與需求始終是推動手術室發展的主要動力。
手術技術:器械、止血、輸血、裝備、開放、無創與微創手術、介入器械、高清術中成像、精密立體定位、數字化信息系統、術中遠程傳輸等。
麻醉技術:藥物、器材、監控設施、預警系統、精密生理監測等。
感染控制:消毒、滅菌、無菌操作、抗生素、通風、手術環境控制、凈化綜合技術措施等。
運行與管理模式:手術室、集中手術部、平面布局、流程、輔房配置、環境監控、管理平臺系統、日間手術中心、辦公室手術等。
基于手術技術發展手術室
1868年德國人庫斯莫爾發明胃鏡,是一根長金屬管,末端有鏡子。1950年日本醫生宇治達郎發明有診斷意義的軟式胃鏡的雛形——胃內照相機。
在胃鏡的直視下,可以在病變部位取小塊標本,用高頻電刀可直接將息肉切除,產生了無創手術。
1986年德國外科醫生Muhe和1987年法國醫生Mouret完成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標志著新的醫學里程碑的誕生。
1986年德國外科醫生Muhe和1987年法國醫生Mouret完成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標志著新的醫學里程碑的誕生。
微創手術因其優越性得到極大發展,如今已深入到外科手術的各種領域,促進了介入器械、術中成像、精密立體定位、數字化信息系統、術中遠程傳輸等技術,并以此發展到DSA介入、多功能復合手術、機器人手術等。
基于手術設施發展手術室
Interventional instrument 介入器械的發展
therapeutic endoscopic surgery 腔鏡治療手術
intraoperative imaging 術中成像技術
precision stereotaxis 精密立體定位
precision 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精密生理監測
digit Information system 數字化信息系統
robot-assisted surgical system 機器人輔助手術系統
telecasting of intraoperative 術中遠程傳輸
smart model & surgical simulation智能模型手術模擬
Augmented and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強化和虛擬現實技術
基于微創技術發展手術室
微創手術器械進展
微創手術室發展
發展DSA復合手術室
發展多功能復合手術室
發展機器人手術室
機器人手術室
信息系統應手術實體而發展
· 不同設備與系統增多,才需要一個平臺兼容、整合、分析、傳輸各種信息。
· 不同的循證基點
· 不同的循證基點得出不同的循證結果。
美國與歐洲大陸對 HAI 控制的思路、要求、措施、管理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發出的信息不對稱。
因為美國醫療體系是利益為導向的(profit-oriented health-care systems)重視性價比,強調戰略思維(strategic thinking),常對感控的措施提出新的思路;
而歐洲醫療體系是國家的公共資源( publicly funded health care)注重社會責任,用標準作了規定,強調運行策略(operational decisions),關注實施過程;
兩種不同的循證基點,得出不同的感控理念與措施,甚至有矛盾或沖突,似乎形成兩種不同的流派,影響著醫療環境的設計及相應的建設標準與規范的制訂。
刊登:McIntosh C, Anesth Analg. 2006;103:1499–1516
感控循證決定工程措施
感控循證
相應的工程措施
空氣途徑對SSI的作用以及期望感控率(x%?x‰?)
基于消毒滅菌與無菌操作采用空氣凈化與凈化等級
控制菌濃的目標值
采用相應綜合控制措施
手術環境感染控制要求
區域控制還是單室控制
SSI感染菌的類型
送風末端過濾器的要求
對器械桌器械是否保護
送風裝置大小
手術環境品質控制還是SSI
送風裝置總體性能
手術環境服務對象醫、麻、患
溫濕度、懸浮菌、IAQ
地面菌塵對SSI的作用
進入手術部是否換鞋換車
手術部三區設定范圍
規定所在人員衣著與行為
刊登:沈晉明等,正確認識醫療環境控制技術[J].暖通空調, 2016,46(6):73-78
日本區域設置決定控制措施
刊登:沈晉明等,正確認識醫療環境控制技術[J].暖通空調, 2016,46(6):73-78
美國區域設置決定控制措施
刊登:沈晉明等,正確認識醫療環境控制技術[J].暖通空調, 2016,46(6):73-78
污染控制目標決定工程措施
高控制目標10-6
建立在無菌操作基礎上!
基于工藝過程零接觸污染!
空氣污染成為唯一途徑。一旦超標這批產品銷毀。
如不保證無菌操作與材料消毒,實施空氣凈化沒有必要!
有效的防腐劑無需昂貴的無菌灌裝與環境控制?
刊登:沈晉明等,正確認識醫療環境控制技術[J].暖通空調, 2016,46(6):73-78
基于感控發展手術室
手術環境控制取決于感染控制目標、指標與認識。
手術室一直隨SSI感控理論而發展,基于無菌操作與器材消毒,關注到懸浮菌引發的SSI,從空氣化學消毒到過濾除菌,從自然通風到凈化空調,從稀釋通風到層流技術,發展出各種通風形式的手術室。
感染因子在手術過程中會由空氣途徑污染器械或液體或直接沉降到切口。空氣途徑是醫院消毒滅菌的薄弱環節,傳染途徑有時難以捉摸,尤其是空氣消毒效果不確定性以及難于維持性,空氣感染一直飽受爭議。
近年來感控界對 HAI 提出 NET 即無借口(No Excuse)與零容忍(Zero Tolerance),表明的是一種態度、控制原則、管理要求、體現對感控提出更高要求。
2016年WHO預防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全球指南提出層流對降低全髖關節和膝關節SSI缺乏高質量的佐證。
正確認識WHO指南
隨著手術、感控與器材的進步,抗生素應用,對手術環境要求降低,層流達到的過低菌濃對降低SSI無益。
對開放性大血管等手術,仍證實沒有層流通風會增加 SSI 的風險。
指南認為手術室通風旨在熱舒適性,消除室內的氣溶膠和顆粒以保持恒定的空氣質量。
明確手術室通風系統應送入經過濾空氣 20次換氣,提供需要的正壓。稀釋在手術室中產生的以及排除由周圍區域進入的微生物。
指南指出“層流對降低SSI率的影響是該領域研究中的空白點,需要進一步研究”。
歐洲與日本醫院建設標準維持不變。
美國醫院通風最新標準170-2017
全球關注美國最新頒布的醫院通風標準如何應對WHO指南?
將手術室分為兩級,手術室20次換氣與一般手術室15次換氣。
仍要求手術室主送風裝置應集中設置在病患和手術小組的上方,氣流應單向、垂直向下且平均風速為 0.13-0.18 m/s。
要求主送風裝置送出非誘導氣流
主送風裝置的送風面應每一邊均比手術臺底面至少多 305 mm。照明及氣塔等非送風裝置的總面積不得超過主送風裝置送風面的 30%。
送風裝置面積至少1.2m×2.4m
發展20次換氣有效手術室
發展按需空調手術室
手術室內空氣質量是首要目標,是環控的初心,規范已列為控制目標、必測項目
· 依據手術室內參數監控,進行變風量運行,有效、節能、IAQ高。